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行行摄摄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摄天下之美景,结四海之朋友。

 
 
 

日志

 
 

引用 引用 看懂直方图 让你的曝光达到完美  

2010-06-14 15:58:14|  分类: 摄影知识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引用

sdqztjl引用 看懂直方图 让你的曝光达到完美

 

引用

雪峰驿站[转]看懂直方图 让你的曝光达到完美

  随着数码相机(以下简称DC)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相机内置了直方图的功能。虽然直方图对初学者来说,还很陌生。但它却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如在著名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里面,对应直方图的命令就是Histogram(中文版为“直方图”)。

直方图的含义

  在一张图片的直方图中,横轴代表的是图像中的亮度,由左向右,从全黑逐渐过渡到全白;纵轴代表的则是图像中处于这个亮度范围的像素的相对数量。在这样一张二维的坐标系上,我们便可以对一张图片的明暗程度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在Photoshop中,依次单击“图像→调整→色阶(快捷键:Ctrl+L)”即可打开色阶调整框,对图像的直方图进行调整,以此控制图像的明暗变化。


准确曝光的好帮手 教你如何看懂直方图

图1 直方图图例

直方图的特性

  DC中的直方图功能与Photoshop中的是一样的。当直方图中的黑色色块偏向于左边时,说明这张照片的整体色调偏暗,也可以理解为照片欠曝。而当黑色色块集中在右边时,说明这张照片整体色调偏亮,除非是特殊构图需要,否则我们可以理解为照片过曝。下面,我们就用几张照片来直观地理解直方图所反映的图像特性。

准确曝光的好帮手 教你如何看懂直方图
图2 曝光准确

  图2是一张正常曝光的建筑物照片及其对应的直方图。我们可以看到,在直方图中比较靠左的位置,波峰比较高而且比较密集,这是因为建筑物的背影有较多的暗部区域,而直方图中左侧的位置正是反映暗部区域的分布情况的。在直方图中央偏右的位置,我们又可以看到一个较高的波峰,这是因为图像中大片的黄色区域所对应的亮度正在这里。在直方图的最右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较小且突出的波峰,对应在图像中,代表的就是建筑物上圆柱体的强烈反光,由于亮度太大,超出了直方图所能表示的范围,所以便体现在最右端形成了一个波峰。

  根据直方图所表达的内容,这张图片的亮度基本都在其所能表现的范围内,并没有太多的溢出部分。更为关键的是,这张图片中各个物体的亮度,是符合我们的一般认识的,可以认为,这张图片的曝光是比较准确的。

准确曝光的好帮手 教你如何看懂直方图 准确曝光的好帮手 教你如何看懂直方图
  图3 曝光过度                     图4 曝光不足

  在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拍摄的时候增加或者减少了曝光量,那么就会分别得到如图3和图4的结果。

  在图3和图4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增加曝光量,那么直方图中左侧表现暗部的部分几乎为一片空白。而如果减少曝光量,那么在直方图中就可以看到相反的结果。这样,如果我们看到了一张直方图,那么即使不看图像,也可以对它的明暗程度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直方图中波峰居中且比较均匀的图像才是曝光合适的,判断一张图像的曝光是否准确,关键还是看它是否准确地体现出拍摄者的意图。比如通常的夜景图片,在直方图中就是暗部区域的波峰居多。

  以图5为例,直方图中的大片黑色都集中在左侧区域,说明图像中的暗影部分很多,这也符合人们对夜景的一般概念。还有一个比较小的波峰出现在直方图的右端,对应在图像中就是灯光造成的高亮部分。虽然这张直方图中的图线并没有均匀地分布在中央的位置,但是由于拍摄的景物特殊,因此也是曝光正确的一个例子。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照片中比较少见,但是相信对于大家理解直方图的概念会有很大的帮助。


准确曝光的好帮手 教你如何看懂直方图

图5 夜景曝光

实战直方图

  在了解直方图的基本概念和表达的信息之后,我们如何才能将相关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照片的拍摄中去呢?毕竟DC的EVF取景器和LCD液晶取景屏,都受到了本身亮度、色彩饱和度以及锐度等显示特性的限制,在对图像的表现上总会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异,直接影响我们对照片明暗程度(曝光量)的准确判断和选择。而直方图的出现,则正好补充了这点不足。

  具体说来,直方图在DC中的应用可以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可以在拍摄后检查图像的曝光情况;另一方面,就是在拍摄者按下快门前,给拍摄者提供一个准确的画面明暗分布参考,拍摄者能根据实际需要对曝光参数进行调整,保证照片的曝光准确性。

  那么,我们就来具体讲解一下如何在拍摄中更合理地利用直方图这项功能,获得曝光准确的摄影作品。
 
1.怎么使用直方图

  目前的主流相机大多具备直方图的功能,以索尼F828数码相机为例。该机在拍摄前,根据取景的不同,在相机的LCD 取景屏上可以即时地显示对应的直方图信息(见图6)。如果当前直方图显示暗部信息过多,说明图像曝光不足,拍摄者就可以适当地增加曝光,使直方图中的曲线整体向右平移,从而得到正确的曝光。并可根据随时变化的直方图,确定是否已经调整到合适的曝光参数。反之亦然。

准确曝光的好帮手 教你如何看懂直方图
图6 取景显示直方图

  这样,我们可以根据相机内置的直方图功能了解到将要得到的图片的曝光量大小,那么,如何利用进一步调整从而可以看到色阶分布均匀的直方图呢?

2.曝光量的调整

  为了得到曝光合适的摄影作品,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曝光参数,直到直方图显示的图像的色阶分布达到我们的拍摄目的。下面将通过三个例子来给大家演示如何运用不同的拍摄技术达到准确曝光的目的(注:为更清晰地表现直方图,本文例子将用Photoshop中的直方图进行表示)。

  方法一:利用曝光补偿功能,直接调整曝光量

准确曝光的好帮手 教你如何看懂直方图
图7 曝光不足

  图7是香港铜锣湾热闹的夜市灯光,整个画面以各种灯箱招牌、霓虹灯为主。直方图的两个曲线波峰分别集中在两侧并溢出,这说明照片的明暗反差过高,画面中的亮部、暗部画面的细节都将会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失。通过分析当时的情况,很容易看出很多景物都被“隐藏”在直方图的暗部区域中,没有得到表现。

准确曝光的好帮手 教你如何看懂直方图
图8 曝光适中

  这时,我们通过增加0.3~0.7个曝光补偿(+EV)即可得到图8的效果。可以看到,刚才漆黑一片的景像已经增加了很多细节,而整个图像的表现也比较接近肉眼的感觉了。

  此时,如果再增加0.3~0.7个曝光补偿(+EV),就会得到像图9这样的效果:图像明亮了许多,但是暗部噪点明显增多,整个画面也全无夜景的氛围了。因此,如果像图9这样曝光,暗部的细节确实可以得到很充分的体现,但是亮部过曝太多,图像效果反而不好,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因此,如果我们在直方图上看到了像图9这样的过曝所造成的亮部细节丢失严重的问题时,就可以通过减0.3~0.7个曝光补偿(-EV)来修正,以得到如图8的效果。

准确曝光的好帮手 教你如何看懂直方图
图9 曝光过渡

  现在很多相机都提供了类似的曝光补偿功能快捷键,如果没有的话,也可在相机的菜单中找到相应选项。

  方法二:灵活使用测光方式

  相机的曝光量是由其内置的测光程序在确定亮度等数据之后,结合机内的曝光数据计算得到的。在通常情况下,默认的测光程序都是中央重点测光,这种测光模式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得到正确的曝光参数。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相机的点测光功能,并针对亮度为中性灰(近似于亮与暗的中间地带)的区域测光得到可以满足多数条件下合适的曝光参数。类似的测光方法还有多点测光等,要根据相机的具体功能,并结合使用经验加以应用。

  方法三:直接调整曝光参数

  经验丰富的拍摄者则更可根据直方图的数据,大体估测出应该补偿的曝光量,手动对光圈、快门等曝光参数进行调整。不仅可以得到合适的曝光量,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结合景深、曝光速度的考虑得到更为合理的曝光参数。

  改变曝光量的方法有很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关键是要了解直方图的含义,才能确保在拍摄前对自己的拍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拍摄到色阶分布合理的图像。

3.使用直方图的真正含义

  参考直方图信息确定曝光参数的真正含义是直接透视图像的内部信息,从而获得最合适的曝光参数,完全不会受到EVF或者LCD本身显示效果与实际图像曝光量差异的影响。由于图像相关的输入输出设备的物理特性都不一致,特别是在家用的环境中,更难得到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统一的色彩描述,这也是造成我们拍摄时和拍摄后浏览、打印时所见并非所得的原因,而直方图抛开了图像表层的表现,以真实可靠的数据给我们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用于后期的输出。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小有水准的摄影爱好者,对直方图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摘自《中国蜂鸟网》

  评论这张
 
阅读(296)|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